大欢喜:论语章句评唱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大欢喜:论语章句评唱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刘擎、许纪霖倾情推荐的古典注释,《论语》的现代化解读,打通古典哲学与当代生活的壁垒,一场与孔子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探寻心灵启蒙与生命意义的旅程。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论语》《大学》《中庸》三篇为古典文本,对儒学思想进行新时代、新文明视野下的认知、解读与重构。内容包括三部分:《论语》《大学》《中庸》的原文;原文的部分注释及全文的重新释义;评唱部分,综合运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法律学、神话学、哲学等),将“儒学”置于现代社会“(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沿,为现代“科学”提供古典的认知基础,为华夏世界的心灵与社会秩序的重建提供一种真实的、切身的资源。本书致力于实现古典思想与当代人们生活世界的对接与融合,导引、激发读者在与古典的再次重逢中获得内在的喜悦。
书籍目录:
自序 寻访华夏心灵世界的原风景
体例说明
论语章句序说
论语章句
学而 人生重要的一件事情
为政第二 为政以德:华夏世界的大宪章
八佾第三 礼乐:心灵和宇宙秩序的交响曲
里仁第四 真正的富贵
公冶长第五 孔门群像:精英的标准
雍也第六 陋巷自有山水
述而第七 传统:共同体的尊荣与永恒
泰伯第八 艺术人生
子罕第九 信仰与文明
乡党第十 生活美学:让生命绚烂的技术
先进第十一 理想:拯救还是逍遥?
颜渊第十二 为自身立法:实现自我的道路
子路第十三 和谐的条件
宪问第十四 事功:政治伦理学的困境
卫灵公第十五 华夏世界的贵族精神
季氏第十六 敬与畏:面对世界的方法
阳货第十七 天何言哉:超越语言的樊篱
微子第十八 隐士的世界
子张第十九 高山仰止:弟子的回忆
尧曰第二十 后的讯息
大学中庸章句序说
大学章句
一 三纲领:走向人性的自然完美
二 八条目:从心灵到世界的秩序建构
三 明德与善治
中庸章句
一 大道至简:从天命到人道之路
二 至诚尽性:从人道到天命之路
参考文献
后记 如雪花一样飘落心间
作者介绍:
李永晶,199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后进入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学习,先后获得文学士、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曾任教于汕头大学法学院,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领域包括古典政治哲学、近代国际关系与现代社会理论;著有《东京留学忆记》《马克斯?韦伯与中国社会科学》《正眼看世界:历史、国家与文明新论》《友邦还是敌国:战后中日关系与世界秩序》《分身:新日本论》以及《变异:日本二千年》;另译有《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文义 ]
孔子说:“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时常练习以至于纯熟贯通,这不是让人心生喜悦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会,这不是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知道自己,但自己却没有丝毫的愠怒,这不正是君子的风范吗?”
[ 评唱 ]
孔门弟子将此条语录列为《论语》的章,使得后世学者开篇即见一“学”字,这其实是孔子师生留给后世初的讯息,也是重要的方法论:学习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件事。虽然有先贤早已意识到儒家“学”思想的重要性,将本章称为“圣学义”,但人们又往往忘记了这个字的真实含义。比如,人们都知道孔子讲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美德,却往往忽视了这个根本的事实—在华夏历史世界中,孔子开口说出的个字就是“学”,而紧随其后的就是“习”;“学习”由此成为华夏文明得以存续和发展的为底层的逻辑。
那么,究竟什么是“学习”?我们先看朱子的解释:“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朱子语类·卷第二十》)学习就是先求知求能,然后将其落到实处,并不断进行下去的过程。事实上,《论语》全书就是在教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习;抓住这一点,我们就获得了理解《论语》以及儒学思想的一条关键线索——《论语》首先是一部杰出的学习论,也是人类文明早的一部教育论。不过,由于“学习”在今天是如此平常,又如此重要,以致我们从未思考过它的起源以及本义是什么;我们从来都是将其作为不证自明的事情而接受下来。就其起源来说,这个关于“学”的思想与理论,却是源于一颗伟大的心灵——孔子的心灵——的创造与发展。
虽说如此,孔子并未抽象地论述什么是“学习”。你看,孔子开口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为何学习是让人能感到快乐、愉悦、欢喜的事情?提到学习,现代人多会想到学习知识或技艺,其实这仅仅是“学”的一种表象。《论语》所言的“学”,有着孔子心灵特有的深度——学习会让人感到由衷的愉快,久之足以改变自身的气质,终成就人的自然完美。“古之学者为己”(《论语·宪问第十四》),学习完全是为了成就自己。这是一个人由未知到已知,再到能行之、能实践的过程,而人们的“自我”无非是这个过程的显现,或者说是这个过程的一种结果。
因此,孔子的“学习”就是彰显、揭示、成就人类永恒本性的学说。朱子言“明善而复其初”,正是对孔子“学”本义的呈现。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本性得到了显现和实现时,就会获得一种由衷的满足。这不是感官意义上的快乐,而是自我意识彻底觉醒后,重新面对世界万事万物时油然而生的一种大欢喜。同样,“有朋友自远方来”,相互砥砺,共同学习,与其同乐,这自然是美好而快乐的事情。假如别人都不知道、不理解我,我仍然内心平静,不会烦闷,更不会去迁怒他人,而会反过来进行自省:自己的涵养与行事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学习是为了自己,自是与他人无关。反求诸己,而绝不怨天尤人,这不正是君子的行事准则吗?学还是不学,这是成为君子还是小人的两种道路。
就此而言,君子就是真正的学者,有着宁静、祥和、愉悦的心灵。孔子循循善诱,将“学”与人内心的安宁关联了起来,这正是为学者确立心灵秩序的关键一步;朱子以“中心喜悦”四字来描述学者的心灵状态,这是对“学”的功效的表达。孔子留给后世的一段自我描述,即“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第七》)的述怀,事实上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圆满的人生肖像。如果我们未能从学习中感受到由衷的欢愉,那么只能说,我们的学习尚未真正开始。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同样属于另一个古典文明的伟大传统,即古希腊的文明传统。柏拉图(Plato,前 427—前 347)认为,“热爱学习和热爱智慧是一回事”,所以他创作的一系列对话都有一个明显的主题,那就是学习和教育。比如,著名的《理想国》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讨论什么是好的教育——这个好的教育必然是关于“身体”与“灵魂”的教育,因为“真正的知识是关于真正存在的知识”(《斐德罗篇》),也就是关于人自身的知识,它是心灵不可或缺的养分。人们通过“献身于获得知识的快乐,以此使他的灵魂不是拥有借来的美,而是拥有它自身的美,使他的灵魂拥有自制、勇敢、自由、真理”(《斐多篇》),这就是人克服自身的贪欲与堕落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同样得益于“快乐”这种学习活动所带来的心理效果。柏拉图伟大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前 384—前 322)也有过类似的说法 , 即“求知”亦即学习“不仅对于哲学家,而且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一件快乐的事”。(《诗学》)
显然,华夏世界由儒学开创的学习与教育思想,与古希腊世界的教育思想共享了多种关于人性完美的观念。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学习”与“快乐”之间的人性上的关联:精神上感受到的快乐,或朱子所言的学者的“中心喜悦”,构成了学习重要的动因。而经由学习获得的效果,则远远不限于学者自身的快乐了:我们今日所享受的一切文明成果,可以说都是人类相互学习的结果。
我们的学习愈加深入、丰富,就会愈加明白此章的意蕴,也就会愈有学习的动力,终能让我们“欢喜奉行”。一切能让人持之以恒的力量,都来源于人们在各自所从事的活动中所获得的喜悦、快意或者说是幸福。
本章尚需留意的是“君子”一语。“君子”初是对有政治地位的君主与公卿士大夫的称呼,通常与作为平民身份的“小人”相对而言。但《论语》开篇就对“君子”的内涵进行了转换和重新的定义——君子的评判标准不在于出身、门第与财富,而在于他的德性;有德者即是“君子”,无德者则是“小人”,从而使得它们获得了道德评价的含义。“君子”的标准由身份转向德性,这就在观念上为平民阶层的向上移动创造了可能性——人皆可以为“君子”,而获得“君子”这种高贵的名声与自我意识的方法却极为简易平常:学以成君子。
[ 朱注 ]
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文义 ]
曾子说:“谨慎为逝者举办送终的葬礼,不断追思缅怀前代远祖,这样民风民德就会日渐淳朴笃厚了。”
[ 评唱 ]
曾子的这一说法实则涉及儒家的宗教观念。今天的民俗学家与人类学者通常用“祖先崇拜”(ancestor worship)来概括儒家的宗教观念与仪式。儒学很早就实现了世界观的理性化,因而不提倡一般意义上的有神的宗教信仰,但儒学如何解决“宗教信仰”这一生命与心灵的必然需求?人们已经注意到,理性在这种生命的本能需求上几乎无能为力,科学也不能解决情感的问题。这些情境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儒家提出的“慎终追远”的方案;该方案的本质就是让人们能在家系的连绵与群体的永恒中获得生命延续乃至永在的意识。钱穆(1895—1990)对此曾有这样的评论:“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亦不主张死后有灵魂之存在,然极重葬祭之礼,因此乃生死之间一种纯真情之表现……对死者能尽我之真情……其事超于功利计较之外,乃更见其情意之真。”(《论语新解》)
其实,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有这样的观念: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而遗忘才是。人们果能对逝者追思不忘,逝者自然就存在于此世间。这是对“存在”极为深刻的理解。凡世的人们或许无法遽然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在这一实践当中,会逐渐体悟到生命的本质与意义;以此明白的心生活在人世间,民风民德自然会归于笃厚淳朴。可以说,儒学“慎终追远”的方案,通过将个体的生命与共同体生活的秩序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对华夏世界的心灵结构持续发挥着深刻的影响。
[ 朱注 ]
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文义 ]
子贡向孔子请教说:“一个人在他贫困时若能做到不谄媚富贵之人,而在他处于富贵时不骄奢淫逸,他的品行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不错啊,但不如在贫穷时能做到乐在其中,在富贵时能爱好礼仪的人。”子贡若有所得,回应说:“《诗·卫风·淇澳》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诗,说的就是我和夫子之间的这种学问上的探讨方式吧?”孔子听了很高兴,称许道:“子贡啊,现在我可以跟你说说《诗》了,因为我的话还只说出了一半,你就领悟到另外一半了。”
[ 评唱 ]
凡俗的人们处于贫乏困苦的境地时,很容易丧失内心的操守,动辄谄媚他人,以摆脱困局;同样,当他们处于温柔富贵乡时,难免骄奢淫逸,肆无忌惮,以身徇于外物,者甚至身败名裂。因此,对于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命题,孔子认为这已经很不错了;但孔子随即引申出更高的命题:“贫而乐,富而好礼。”如果说前者还只是注重个人的操守,着眼于洁身自好,是一种“消极的自由”,那么后者则因强调发挥主体的积极意志,于困境中能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快乐,在富贵闻达时能发挥表率与榜样的作用,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自由”。
其实,儒家还有“君子素位”的重要原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中庸》)——有的人生来就身处富贵的境地,有的人通过后天的作为获得了富贵,但如何看待自己手中的财富,则是事关个体幸福与群体文明的大事。由于处于富贵者往往占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如何为社会做出模范与表率,这才是他们要考虑的问题。德国社会学家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1897—1990)曾指出,宫廷贵族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往往成为文明的模板与源泉(《文明的进程》);事实上,处于富贵阶层的人们的举止也往往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倘若社会解体,礼崩乐坏,他们的富贵可能也朝不保夕,形同浮云。这当然是的情形。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向更高——首先表现为富贵——阶层流动的本能;因此,富贵者是否好礼,将决定性地影响群体秩序的好坏。一个人能“贫而乐,富而好礼”,意味着他建立了一种与自我和他者的良善秩序,仁义由此可以生发出来。与此相对,“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虽然已难能可贵,但由于主体仅仅将行动的意志指向自身,在认知格局以及行事的结果上就会出现明显的局限。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善于“货殖”,“亿则屡中”(《论语·先进第十一》),即善于把握市场行情,善于经商,获得了财富,但他可能对财富的“意义”有所不安,所以才有了本章的对话。这一对话,实际上将个体的“意义”世界与现实的社会秩序的“建构”关系揭示了出来,足见孔子对人类事务的深刻洞察。
另外,子贡能对孔子的言论进一步发挥,引述《诗》中的诗句来加以表达,可见他口才也非常出色。子贡后来在外交上很有建树,由本章亦可见其端绪。
[ 朱注 ]
子贡货殖,盖先贫后富,而尝用力于自守者,故以此为问。而夫子答之如此,盖许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文义 ]
孔子说:“治国要以德为宪章和法度,就好比天空中的北极星一样,自己安居不动,而其余星辰却共同围绕着它旋转,仿佛归向它一般。”
[ 评唱 ]
此章为华夏政治哲学简易而形象的表达。孔子将人间政治秩序的终极状态比作星辰布列的天象,这不仅仅是修辞学的考量,还有着对“政治”的根本理解:属于人类事务的政治同样有着自然属性,为政者要取法宇宙中的万物不偏不倚、各得其所的天然和谐秩序。“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周易·观卦第二十》)——华夏世界的圣人观察宇宙运行神妙的规律,为社会提供教化的终极依据和方法。孔子言“政者,正也”(《论语·颜渊第十二》),朱子言“政之为言正也”,以及今人所言的“正义”,都内在于华夏世界的这种宪法性的“政”的概念当中。
理解这种政治哲学的关键在于理解“德”字。“为政以德”之“德”,不是个体意义上的“私德”,而是万人禀自于天的“公德”,是人类生活共有的规律。孔子所言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人们共有的普遍的“德”,它们有着公共的属性。“德者,得也”;“德”就是作为宇宙本原的“道”在人间事务上的表现。在初民时代,社会体系简单,酋长或君王在公共事务上只要能显示自己的“私德”,就会使人民服从。而在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为政者在其私德无所亏欠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关于现代社会运行的知识和规律,为每一个个体都能有所得创造条件,从而辅助人民实现上天赋予他们的全部潜能。
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就是“德”在社会治理层面上的表达。相应地,作为现代政治理念与原则的“法治”,本质就是“为政以德”的一种具体实现与实践方式。无需说,“法治”中的法既是指自然法(natural law),又是指经过人民授权的实在法(positive law),而二者在根本上都要遵循“德”的原则。违背了这个原则,法律就与人的自然本性发生乖离,“法治”或者堕落为严刑酷法的暴力统治,或者形同虚设、失去权威,社会陷入无法的混乱状态。亚里士多德说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 永久 ] 制度”(《政治学》),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这个意义上的“为政以德”,就如同北极星一样,众星四面旋绕,秩序井然,堪称“无为而治”。注意,作为儒家理想政治的目标,这种“无为而治”要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政治的“有所为”在于为政者以德正己,以德确立法律秩序;在政治实践中的“有所为”,应从属于万人共有的“公德”,而非君王个体的“人欲”,又可视为“有所不为”,因为为政者不能恣意妄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有着对政治事务同样的认知和考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在老子这里,“为政以德”表现为“为政以道”。
再进一步,从有所作为的意义上来说,为政者需以自己的“德”为垂范为表率,导引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共同实现各自的天性,实现属于每个个体的正义。所以,“为政以德”不是要用“道德”去治理社会、约束他人。这个意义上的德治,符合事物的天然本性,就如同“众星共之”的宇宙秩序一般,是一种自然秩序。或许有必要再重复一遍:“德”的终根据与来源在于“天”,我们要在宇宙起源和生成的意义上理解它全部的意义。
现代人在阅读本章时,难免会产生隔膜,这其实是现代政治造成的必然结果。美国政治哲学家布鲁姆(Allan Bloom,1930—1992)的下述说法一语中的,指出了问题的要害:“德性不再意指它过去常常意指的东西。”他紧接着说,在现代性的状况当中,“‘自由’作为重要的政治讨论术语取代了德性,德性开始意指社会德性——亦即将会导致人们遵从公民权威并和他们和平地生活在一起的性情(disposition)——而非灵魂的自然完美(natural perfection)”(《人应该如何生活》)。布鲁姆是对的,因为当“德性”的含义被有意无意转换为“社会德性”也就是人们口中通常说的那个“道德”后,人们在理解、判断人类事务时就失去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超越性的视角与尺度。人们只能在冷酷的统治术或公民的伦理学中才能找到古典“德性”的影子,而且必然是遭受严重扭曲的影子。
[ 朱注 ]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
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1.道的直观,仁的表象,美的凝视,心的显现,生的喜乐……本书是《论语》文本对世界的再一次敞开,是儒家思想对世界的再一次照亮。
2.人究竟应该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本书致力于打通古典哲学与当代生活的壁垒,帮助陷入焦虑、迷茫中的现代人,以先贤的智慧,重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获得心灵的自由、宁静与喜悦。
3.作者李永晶的跨学科研究背景,奠定了本书理论框架的开放性与知识结构的丰富性。深入浅出,不囿于字句,超拔于理论,是此前未有的解读《论语》的角度。
4.体例清晰,原文、文义、评唱、朱注,各有侧重,不同类型的读者都能够有所得。
5.装帧简约典雅,局部烫金工艺,排版疏密有致,带来舒适的阅读享受。
书摘插图
前言
自序
寻访华夏心灵世界的原风景
一
本书是我对儒学“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进行重新解释的一部分。华夏世界的儒学思想有着多重的面相,有着关于从个体生命到宇宙秩序的整全观念,在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进程中一直居于枢纽的位置。儒学从根本上说是“仁学”,那什么是“仁”呢?自孔子(前 551—前 479)开始,儒学思想家们对这个核心观念已经进行了极为精微的讨论。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暂且记住如下说法或许足矣:“仁者人也”(《中庸》),而“爱人能仁”(《国语·周语下》)。
这个说法包含两个要点。,儒学是关于“人”自身的学问,是华夏世界的先哲对于“人”本性天然完美的揭示、描述与论证。这种思想的终目的就是导引每一个人去认识自我,以成为真正的“人”。我们今天重读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学经典,就是要接受华夏文明中那些为优美、崇高、神圣观念的洗礼,让我们再次意识到我们生而为“人”的高贵属性,从而寻找到自己实现完满的人生道路。第二,儒学是关于“爱”的学问。由于现代社会的生产机制和意识形态的操控,现代人多在忙迫中心灵变得颠沛流离,在焦虑中生命变得麻木不仁。联结自我与世界的纽带一旦丧失,生命就将走向沉沦。以孔子为代表的伟大思想家们,很早就洞悉了人的这种境况,他们展开教育,著书立说,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恢复、重建自我与世界的根本关系。“仁”就是对这个有意义的关系的概括——从根本上说,“仁”是自我意识的程度的觉醒,是对天地万物的热爱。我们只有恢复“爱”的能力和情感,才能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属于心灵的自由、宁静与生活的喜悦。
然而,今天的我们对于儒学“四书”难免会有一种距离感。如果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算起,我们已经历了一个世纪以上的所谓“走出”传统、拥抱“现代”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一期间,“四书”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传统曾经陷入深刻的危机当中——人们将其视为古代的、专制的、非科学的、落后的文化遗迹,认为必须用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思想与文化观念来加以克服。很多人将华夏世界自近代以来遭遇的挫折与失败、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悉数归因于传统文化,但这是一种近于本末倒置的看法。如今,历史已经翻页,我们获得了重新审视传统的余裕和眼光。我们有必要基于我们对时代的全新体验,对儒学思想进行重新的认识,让我们的生活获得古典养分的支持。
我在本书中即将进行的工作,主旨就是要回应我们此刻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我们现在究竟在过着怎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更值得我们去追求?我们的幸福或不幸,与这个世界有着怎样的关系?再进一步去追问:“我们”以及“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这些问题或来源于具体的时代与历史处境,或来自人自身近乎永恒的自我与生命意识。因此,本书在重新解释儒学思想体系时,将致力于综合运用我们已经熟悉的知识与学说,而不再拘泥于它们的时间与空间起源。
温故而知新。通过重温过去的典籍而获得对生命、对生活的重新认识,这就是本书的目的。我们对古典著作的每一次重读,其实都是在新的时空下对华夏心灵世界原风景展开的一次重新寻访。
二
如前所述,自十九世纪末以来,华夏世界的心灵秩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甚至形成了所谓的心理创伤。如何从这种冲击造成的困惑与阴影中走出来,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个体以及群体面临的真实问题。本书将以南宋时期的朱熹(1130—1200)撰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以下简称《集注》)为文本,在新时代、新文明与新生活的视野下对儒学思想进行重新的理解与表述。在这个新视野中,“四书”是对我们的心灵秩序与社会秩序依然发挥着潜移默化作用的观念体系,而不仅仅是现代学术体系中的“哲学”或者“古典学”的文本。因此,我们不妨将文本前面的“儒学”乃至“古典”的标签去掉。
华夏心灵世界遭遇挑战的这种体验,历史上并非首次。东汉末年,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佛教传入华夏,在随后的数百年间,对华夏世界的心灵与社会秩序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直到“北宋五子”——邵雍(1011—1077)、周敦颐(1017—1073)、张载(1020—1077)、程颢(1032—1085)与程颐(1033—1107)——横空出世后,他们直面并广泛吸收佛教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从而唤醒了儒学近乎沉睡的心灵,华夏世界的“治道”与“人心”于是得到了重建。这一新生的儒学被称为“新儒学”(又称“宋学”或“理学”或“道学”);由于朱熹是这一新传统的集大成者,这种新儒学又被称为“朱子学”。不管称呼如何,这种新传统的本质都是儒学观念体系发展的表述。若按公元纪年算起,朱子集毕生精力撰写的《集注》,堪称是华夏世界第二个千年开始时自我意识的表达。
现在,我们正处于华夏世界第三个千年的开端时刻,现代性的冲击余波未绝。我们只有直面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所建构的世界,重访儒学所描绘的华夏世界的心灵原乡,才能回应我们心灵深处的困惑与需求。因此,在重新阅读“四书”时,我们需要敞开我们的心怀,尽力参考、吸收各种优秀的学说与思想。
对于华夏世界思想观念的演进,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1890—1969)有一段广为人知的说法:“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归途,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兼收并蓄,返本开新,生生不息,这正是华夏文明史所昭示的真精神。
在这个以千年时空为尺度的视野下,儒学与华夏民族共同体的生命将再次发生联系;在世界走向新文明的途中,这个古老而常新的文明当然也会再次获得新生。在本书中,我将努力表达出自己在“四书”中看到的真实世界,以及我在真实的世界中看到的“四书”,看到它们揭示的永恒真理——它关乎人类以及我们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尊严。
让我们一同开启一场心灵之旅吧。
书籍介绍
本书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古典文本,对儒学思想进行新时代、新文明视野下的认知、解读与重构。内容包括三部分:《论语》《大学》《中庸》的原文;原文的部分注释及全文的重新释义;评唱部分,综合运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法律学、神话学、哲学等),将“儒学”置于现代社会“(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沿,为现代“科学”提供古典的认知基础,为华夏世界的心灵与社会秩序的重建提供一种真实的、切身的资源。本书致力于实现古典思想与当代人们生活世界的对接与融合,导引、激发读者在与古典的再次重逢中获得内在的喜悦。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6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3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五星好评(96+)
- 体验好(183+)
- 目录完整(369+)
- 推荐购买(424+)
- 实惠(142+)
- 快捷(424+)
- 简单(252+)
- 无广告(493+)
下载评价
- 网友 戈***玉:
特别棒
- 网友 宫***凡: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宫***玉:
我说完了。
- 网友 益***琴: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温***欣: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辛***玮: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曾***文: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居***南: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养***秋: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车***波: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晏***媛:
够人性化!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屠***好:
还行吧。
- 网友 曾***玉: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喜欢"大欢喜:论语章句评唱"的人也看了
毛 泽东四大秘书 胡乔木叶子龙田家英陈伯达 历史名人传记书籍 领袖首脑人物传记故事书 h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一遍过 选择性必修1 生物学 SJ (苏教新教材)2022版 天星教育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精编蒙纸学画图库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离婚纠纷全程操作 石海朝 著 法律出版社【正版保证】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原始被子植物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软件设计师考前突破:考点精讲、真题精解、难点精练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中文版Maya 2020基础培训教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港台原版]杨振宁传(增订版)/杨建邺/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Lonely Planet 孤独星球:甘肃和宁夏(2016年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法医学年龄推断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北斗微惯导组合导航方法研究何晓峰、胡小平、罗兵国防工业出版社【现货实拍 可开发票 下单速发 正版图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金阁寺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按需印刷】-老中医教你手诊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满300减40】名师点睛风景速写教程画法详解动物和花卉建筑临摹临摹钢笔画零基础入门太行山石头民居l临摹范画实用篇素材速写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外汇业务案例选——大学管理类教材丛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9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9分
知识深度:6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6分